中国交通基建如何跑出下一程“加速度”?
3月6日,正在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介绍,“十四五”在建、已批项目规模已达3.19万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
实际上,已经保持10多年快速增长的中国铁路客运只是中国锚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一个缩影。正在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国交通基建下一程跑出“加速度”的计划书。
在全局部署上,规划纲要草案通过部署综合大通道、快速网、干线网、邮政、城市群都市圈、通达深度、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呈现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模样。在具体实施上,规划纲要草案列出了八个方向的建设工程“清单”,涉及战略骨干通道、高铁、普铁、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航设施、现代化机场,以及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
当这份计划书“照进现实”意味着什么?
举例而言,在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工程建设上,推进既有客运枢纽一体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枢纽机场引入轨道交通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表示,不久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依托国际开放枢纽这一新平台,将能吸引全球更多资金和人才。
再如,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入列战略骨干通道工程。这意味着,川藏铁路完整通车后,家住四川理塘的丁真想去拉萨,原来40多个小时的“汽车倒火车”之旅将缩短至10多个小时。
科技创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分量也越来越重。陆东福介绍,中国正研发新一代更高速度动车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即将启动,计划基于时速350公里高铁基础设施条件,主要通过对高铁移动装备技术的全面提升,即研发新一代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复兴号动车组新产品。
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倍受关注。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等多位来自汽车制造业、科技和互联网产业一线的代表委员们给出了他们对智能驾驶汽车实际应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电池国标等方面的建议。
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模式方面,李彦宏建议,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探索和投入;曾庆洪则建议,要尽快完善现行交通安全法规,确认“机器驾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加快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发布。
从因地制宜地推进重点工程,到统筹规划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在现有条件下升级迭代,再到行业领军者们为智慧交通建言献策,已经“加速跑起来”的交通基建令人期待。
- 8-14· 中国数字“智造”为上合国家产业转型贡献智慧
- 7-28· “十四五”交通规划17项主要指标中6项提前完成 11项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 7-21· 交通运输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 7-7· 交通运输部:推动构建上合区域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
- 6-30· 交通运输部:力争到2030年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 6-30·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
- 6-27· 交通运输部召开12328热线货车司机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会
- 6-23· 中国跨境电商年出口规模突破2万亿元
- 6-16· 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典型案例(第一批)
- 6-9· 交通运输部:统一港口标准有利于打造全球港口协同发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