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第四代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目前地下一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完成。工程项目整体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
城市副中心综合枢纽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刚介绍,拥有超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将打造成为“站城一体化”的第四代交通枢纽。他解释,第一代交通枢纽是“传统铁路客运换乘站”,以站前广场为主要载体,呈平面布局,如北京站。第二代是“交通综合体”,将换乘空间取代站前广场,以铁路为核心整合交通功能,与城市空间衔接少,比如北京南站。第三代是“客站城市综合体”,整合城市铁路航空等交通功能,开发周边配套商业,如上海虹桥枢纽。
建设“站城一体化”的第四代交通枢纽,其主要理念就是要实现交通枢纽站与城市风貌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布局,采用地下三层设计,其中地下一层为进站厅,地下二层为候车厅,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而地面上则是建设现代化的公园绿地,通过下沉广场与共享空间设计,将地下空间地面化、室内空间室外化,聚集总部、金融、高端商务等业态,打造城市综合空间,构建24小时活力中心。
在施工工艺上,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也与传统方式不同。“由于项目周边临近大量市政管线、建筑物,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将常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次序颠倒过来,相当于‘反着干’。”李志刚说,项目部使用“逆作施工”方法,先建地下一层,再建地下二层,最后建地下三层,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用正式的主体结构代替了传统基坑工程中的临时支撑结构,有助于减少临时支撑所带来的废弃物料,并提高工程实施的安全性。
向下延伸的同时,地上部分也将同步建设。“这对我们的施工技术要求很高,但是同步建设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时间,降低建设成本。”李志刚说,届时,市民可通过空中走廊,在商圈、运河、公园绿地之间实现文化休闲旅游观光。
此外,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还将采用2700米深的中深层地热供能,这种中深层地热供能建设成本高、技术风险大,但是供能更稳定、可靠性更强。同时,枢纽还采用市电与光伏发电、电制冷与冰蓄冷等供能系统,在保证用能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大量节能,枢纽内部可实现冬季近零碳排放。
据介绍,该项目定位为“四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它连接M6线、平谷线、M101线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和京唐铁路、京哈铁路、城际联络线三条铁路线路,通过京唐、京滨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1小时可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
- 6-6· 高质量成就用户梦想 北京重卡“四大承诺”重磅发布
- 9-22· 全新一代北京重卡安徽上市 创新价值助力安徽物流业驶向高效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 7-4· 北京高铁工务段多措并举应对大范围降雨天气
- 6-23· 北京最早火车站华丽“变身”亚洲最大客站
- 6-20· 北京丰台站6月20日开通运营
- 6-16· 北京人均GDP五年涨四成 继续领跑全国
- 6-16· 北京交警:企业免检车辆可在线申领检验合格标志
- 6-16·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打造京津冀经济新引擎
- 6-9· 北京全球创业大赛吸引5000余项目报名
- 6-9· 北京单用途预付卡新规落地7日:霸王条款被套上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