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稳粮保供,“三下乡”给农民带来五件礼物
聚焦稳粮保供,“三下乡”给农民带来五件礼物
“麦苗刚露头,是早浇水还是晚浇水?”2月14日一早,山东省禹城市种粮大户谷玉香带着这个疑问到小麦专家张宾面前寻找答案。当日,农业农村部、山东省政府联合在禹城开展了202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活动。现场专家感言,这是一场源于田间地头的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中宣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是推动人才、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连续开展的第27年头里,将“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放在山东举行经过深思熟虑——山东是冬小麦主产区,受去年秋汛影响,小麦弱苗偏多;山东也是大豆玉米重要的种植区域,今年承担了1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扩种任务。
据了解,今年“三下乡”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作为重要内容。该技术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实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按照计划,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向记者表示:“山东一直是小麦的主产区,大豆种植也有着非常好的地理条件,产业链条非常健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前种得相对比较少,今年全国要扩展到1500万亩,面积急剧增加,很多农民包括企业还有种植户,不一定掌握了这项技术,如何让大家快速掌握技术要领,在生产中用好品种、用好技术,保证在扩种面积的同时,保证产量、保证品质,也是‘三下乡’活动的重要任务。”
冬小麦作为夏粮主体,受2021年秋季持续强降雨影响,冀晋鲁豫陕5个小麦主产省出现大面积晚播,越冬期弱苗比例增加了近2成,还有100多万亩出现“一根针”“土里捂”等多年少有的情况,田间管理难度加大。
这凸显出将“科技壮苗”列入“三下乡”活动重点实施内容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强调要“强化科技支撑,提供全过程的技术解决方案”。据了解,早在春节前,他们便制定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采取挂图作战策略,详细列示月度计划和每周计划。
如何将目标落地,对接好供给与需求非常重要。
来自山东禹城农业农村局的秦玉芬作为“三下乡”志愿服务代表发了言。“给农民当好‘科技保姆’,让大家在农业生产中少走弯路。”这是秦玉芬给自己的定位。她表示,作为乡村振兴服务队代表,我们就是扎根基层的“三下乡”主导队伍,要送上5件“礼物”,即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送文明、送环境。
据了解,“三下乡”活动启动当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开班,来自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5个省(区、市)农技推广部门技术骨干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参加了培训,接下来,他们将培训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而这些知识,对国内以谷玉香为代表的种粮大户们来说将非常及时且重要。
- 12-1· 聚焦货运增量 服务国计民生
- 6-16· 聚焦“三重目标” 实施“八大任务” 哈经开区获批自贸区哈尔滨协同发展先导区
- 5-26· 聚焦货车司机跨省办证难 浙江上线“卡车司机在线”
- 2-10· 安徽: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1-24· 安徽聚焦关键变量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 1-4· 聚焦“双碳”成都优化调整四大结构
- 12-20· 聚焦广东十四五 2025年市场主体总量将达1780万户
- 8-30· 聚焦行业数字化建设 BCS2021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在京召开
- 6-17· 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交通”——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在西安开幕
- 6-17· 武昌区聚焦“绿色低碳循环”论坛成功举办 清科创业中心落户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