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行业网 新闻中心
中国物流行业网 > 新闻中心 > 资讯中心 > 物流新闻 > 内容

双智协同“新方程” 车路网云“最优解”

时间:2022-8-8 9:47

传统的“车路协同”概念由来已久,最早由交通领域提出。2006年,欧盟开启车路合作系统(CVIS)项目;2010年,美国提出智能驾驶(IntelliDrive)战略;2011年,中国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智能车路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要是解决交通问题。中国车路协同建设的热潮起源于2018年,借着5G、C-V2X技术热点,从政策、标准、产业、法规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让沉寂在造车热潮背后的车路协同走上了台前,业务范围也从交通延申到驾驶自动化支撑,现在逐步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和交通领域共同关注的技术路线。

在政策的高位指引下,全国各省、市以车路协同技术为核心,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智能网联先导区和示范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生事物的探索总是伴随着问题衍生:一是在世界范围内,车路协同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也没有在行业内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二是对于投身的大厂来说,这和过去国内传统的ICT厂商、互联网企业既有的产业生态不同,车路协同代表了技术和产业上的深度融合,技术深度、整合难度决定了它属于先行者的商业探索。投资主体模糊、投资缺位的应用建设,和“最终由谁买单”的商业逻辑如何形成闭环,是目前最尖锐和突出的问题。中兴通讯认为,车路协同技术对驾驶自动化的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这项技术单纯作为驾驶自动化辅助数据源,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车路协同最先助益智慧交通管理,驾驶自动化让交通安全和效率提升,而后推动社会运转效率的提高,减少出行和物流成本,降低碳排放,最后再反哺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投资。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之间本不存在隔阂,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先有车还是先有路,答案早就没有了意义。当高阶自动驾驶车辆越来越多行驶在道路上,智能交通的管理内涵和外延会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新的交通参与者,正如过去最初的红绿灯建设、道路监控联网逐渐得到普及一样,推动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路面信息实现交互,本质上是一场基础设施的全面革新。路侧数字化和车端智能化,也必然要成为交通管理、城市管理、驾驶自动化技术、甚至元宇宙的基础信息供给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这就是“双智协同”试点提出的底层逻辑——车路网云一体化技术是“双智协同”这个复杂方程的最优解法。

中兴通讯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作为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动车路协同技术的演进,在战略规划、市场拓展、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等方面投入优势资源,提出车路协同发展的“新三化”。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将为未来交通路网运行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支撑,为车路协同驾驶自动化提供支持,支持业务从低价迈向高阶;车路协同的网联化,未来十年,传统汽车、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将混行在同一个交通系统中,针对不同参与者,需要基于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架构,采用差异化通讯技术,提供混合交通服务;车路协同融合化,尽管单车智能驾驶逐渐成熟,但仍面临着长尾问题的挑战,借助新一代算网融合技术,将车端和路端感知与计算算力分层部署,打造安全出行的“上帝视角”,为高低阶自动驾驶服务,降低交通事故,提升通行效率,降低碳排放。

中兴通讯凭借自身在ICT领域的优势积累,提出以“网云数智”打造车路协同数字基座,支撑车路协同新三化,使能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管理。

“网”实现5G+V2X融合组网,链接人-车-路-环;“云”提供随时随地的算力供给,支撑各类数字化应用;“数”,即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各类数据贯通,建造一个与物理世界对应的数字孪生智能交通体;而人工“智”能,则在车路两端,实现全面的高维感知、分析和决策,为交通安全和出行服务保驾护航。

近年来,中兴通讯在智能网联标准制定方面已有深度参与,先后参加3GPP、CCSA、5GAA、C-ITS、IMT-2020、IEEE等多个国内外组织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担任IEEE车联网研究组主席席位,并在多个组织牵头标准立项;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于在车路协同C-V2X领域成果,中兴通讯联合产业圈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车路协同生态圈,目前已参与了无锡、长沙、深圳、南京、雄安等多个双智试点城市和先导区建设。未来,中兴通讯将协同产业合作伙伴,凭借自身在ICT领域的优势积累,提出以“网云数智”打造车路协同数字基座,支撑“双智协同”战略,使能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管理,并持续探索商业模式和场景创新,全面推动中国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焦点资讯
推荐资讯
Copyright © 2012-2024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物流行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