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行业网 新闻中心
中国物流行业网 > 新闻中心 > 资讯中心 > 物流新闻 > 内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六安路径”

时间:2022-8-8 9:47

   70.96万人如期脱贫,六安市赢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赛道——

  扔掉“穷帽”,阔步踏上振兴之路

  过去十年,脱贫攻坚,是六安一个无法绕过的词语。山区、老区、库区,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六安成为全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六安下辖的4县3区之中,有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级贫困县1个。2014年建档立卡时,该市贫困村总数达到442个,贫困人口总数70.96万人,贫困发生率13.84%。

  藏在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大湾村,是六安市贫困村的一个缩影。2016年,记者第一次来到大湾村,一眼望去是蜿蜒曲折的砂石路、破旧的老屋,而群众家里简陋的家当,茫然的眼神,让人心痛。

  如今再看大湾村,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小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中央,破旧的老屋被改造成了展示红色历史和农耕文化的展览馆,过去杂树丛生的山头如今也变成了美丽的花圃、池塘。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愿景在大湾村成为了现实。

  现在,大湾村拥有茶园5000余亩,年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2021年该村村集体收入达157.8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000余元。大湾村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一系列荣誉,昔日的贫穷面貌荡然无存。

  大湾村的变化也是六安市442个贫困村的变化。回首过去十年,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六安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市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5000余名干部奋战脱贫一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35.7亿元,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61个;探索出光伏扶贫、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化组织化养护、“深贫保”等宝贵经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底,六安市实现了70.9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建档立卡时的2486元增长到2020年的12952元。六安历史性地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摘下“穷帽子”,只是六安发展迈出的第一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过去穷怕了的百姓有了底气,他们满怀激情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迈进。

  六安市已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认真开展大排查和日常监测。该市结合实际,实施“四级”网格管理,科学设置网格人员,明确网格员、网格长,压实主体责任,对监测对象实行分片管理、定责到人,强化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对新识别的监测户,每户至少确定1名帮扶联系人。截至2022年4月底,该市已有网格33228个、网格员34327人、帮扶联系人73210人。

  六安市还常态化开展“三保障一安全”问题排查整改,持续保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零辍学,推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持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督查检查及水质检测。为防止返贫,该市全面推开“防贫保”综合保险,为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自然灾害、人身意外、产业等方面保险服务,全市共缴纳参保费用2515.21万元,撬动528.99亿元保险资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种种举措,让六安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考核中,六安市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各县区均取得“好”的等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十年时间,从五百里六安茶谷到“138+N”“6969”工程,六安市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底气十足

  在霍山县单龙寺镇白沙岭村,一直困扰该村的春笋加工问题今年得到了解决。该村委托当地叶王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竹笋食用加工成套设备样机投入使用。

  新鲜竹笋通过蒸煮、洗刷、冷却、切片、烘干一系列步骤,最终在流水线上变成一块块笋干。

  “我们村有5000亩竹林,年产竹笋1000余吨,往年没有加工能力,只能在时令季节出售鲜笋,受季节影响较大。 ”白沙岭村党支部书记李道田告诉记者,通过这套全新设备,只要4个人,每小时就可以加工2500公斤鲜笋,该设备也填补了我省竹笋加工行业自动机械化的空白。

  小小一台竹笋加工设备的使用,解决了农民的大问题,这是六安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山绿水红土地,名茶白鹅大粮仓。近年来,六安市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为老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六安市提出了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1”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指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8”指打造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N”指发展其他特色产业。

  通过“138+N”工程的实施,六安市农业特色产业迅速形成了集聚发展。截至2022年年中,六安市累计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32821人;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2032个,同比增长9%;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42亿元,年均增幅15%以上,小龙虾产量和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饲养量居全省第一,茶叶产量居全省第二,中药材、水果产量居全省第三,蔬菜产量居全省第四。

  六安市提出用3年时间,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等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这就是六安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

  十年发展,六安市的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1年,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84.8亿元,可比价增速11.1%,分别居全省第六和第三;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可比价增速9.7%,居全省第五;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47.3亿元,增速为18%,分别居全省第六和第三;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7.4%,居全省第一。

  乡村振兴需要新鲜 “血液”,“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新人入农,发展有了“源头活水”

  在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古城寺村,几位“新农人”开办的养鸡场给当地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村民刘彬、刘传圣在外打拼多年,人到中年,愈发思乡,干脆回到故乡当起了“鸡倌”。

  记者走进刘彬等人养鸡场的鸡舍,完全闻不到异味。鸡舍内常年恒温26摄氏度,到了喂食的时间,全自动饲料投放设备准点定量将调配好的鸡饲料铺在食槽之中,而新鲜鸡蛋则顺着传送带被送到分拣车间。像这样的一个鸡舍只需要1个饲养员,却能饲养5万只鸡,喂料、供水、清粪、光照、通风、收蛋等工作全自动完成。

  “我们公司养鸡10万只,日产五谷蛋9.6万余枚,年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团队里只有一个人以前从事养殖行业,但几年学习下来,如今大家都有了养鸡心得。我觉得只要肯学,农业大有可为! ”刘彬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的六安,随着一批批“新农人”的加入,为农业、农村带来了新技术、新观念、新闯劲。种粮大户、技术人员、网红达人……在老区的农村,处处活跃着“新农人”的身影。

  六安市近年来持续实施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138+N”工程,首先就是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让农村能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六安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种养加能手、农村创业创新者等在内的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2807人,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新模式试点。同时,该市贯彻“两强一增”行动,围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市农业系统优选975名农业技术人员,在1158个村“包村联户”服务7518户科技示范户;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头人中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500名,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一批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给乡村带来了新变化。

  金寨县果子园乡白纸棚村曾是该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之一,依靠返乡青年童维新和他的3家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纸棚村在2018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如今发展起了茶叶、秋月梨、黑鸡、矿泉水等多种产业。村集体经济从原本的空白发展到今年突破百万元大关,户均收入从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了2万余元。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的力量。我和同伴们都在大城市闯荡过,更相信到乡村发展大有可为。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农业产业大有可为。 ”童维新告诉记者。

  为了把六安优质农产品推介出去,六安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网销产品和电商主体。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先后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该市累计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1个、省级电商示范企业6家和示范园区4家,农村电商示范镇20个和示范村74个、亿元电商强镇1个。

  六安市已涌现出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年网销过亿元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六安瓜片、霍山石斛、茶油、挂面、山核桃、香薯干等一批网红商品。通过“新农人”的“吆喝”,六安市的农产品被天南海北的人们所认识,闯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大道。 2021年,六安市实现农村产品网销额92.05亿元,同比增长37.7%。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焦点资讯
推荐资讯
Copyright © 2012-2024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物流行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