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拥抱“互联网+”才能抢得先机
在年轻的淘宝运营商那里,很多人会发现,传统行业的经营理念已经行不通了。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企业,从不“讨论成本”,没有“工厂概念”,也常常“凭感觉”下决策,他们将这称之为“试错”。
面对如此“不讲理”的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不屑一顾,到现在突然间有点手忙脚乱。因为被动地等待“互联网+”,将迅速面临困境。
在经济学上,“互联网+”的很多模式和创新,其实是巧妙地将一些经济学理论发挥到了极致。网络的特性在于规模、速度以及便捷。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引发大众创新的互联网热,大多发生在吃穿住行等生活领域,在更加专业的冷链、机械、金融等领域,“互联网+”需要用更好的方式与行业融合,发挥工具的“杠杆效应”。
大连港“互联网+冷链”的构想也是如此。中国目前的冷链物流发展仍然滞后,在国家公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到2015年在蔬菜与水果上实现20%的冷链流通率。这意味着,一方面,由于冷链流通率低,全国每年食品损失不小;另一方面,发展冷链物流有巨大的空间。
造成损失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冷链设施的滞后,一方面来自冷链信息不畅。从产地到餐桌,冷链物流的环节众多。冷链既然称之为“链”,是因为生鲜制品,要在仓储、加工等各种类型的企业间流转,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增加物流成本。
对于冷链物流业来说,拥抱互联网是必然的。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需要对信息进行高效的组织,让这个链条上的每一台机器、车辆都能科学运转。尤其是冷链物流投入较高,资产较重,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冷链上运转,亟需互联网思维解决行业“痛点”。
从物流前端看,大连港集团已经建起了国内最先进的冷库群,在物流供应链系统的金融及增值服务领域,有着较多的操作经验和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能不能将各种资源整合,借助互联网的催化,让冷链无缝衔接、透明高效,值得期待。事实上,冷链物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升级,会让消费更有质量,更加便捷。
- 8-14·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迈向发展新阶段
- 6-9· 快递畅才能网购旺
- 5-12· 拥抱新经济 融入长三角 沂蒙老区绘就新画卷
- 5-5· “互联网+”打开就业新空间 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干劲
- 5-5· “互联网+”打开就业新空间 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干劲
- 3-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上线,已有部分算法提供者备案
- 2-10· 国际互联网安全日,谷歌分享 5 条网络安全小技巧
- 1-10· 沈铁主动营销揽货源 “一企一策”促增收
- 1-6· 《互联网货运平台安全运营规范》发布
- 12-29· 铁路主动作为,畅通学子返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