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的快递不应让消费者一味包容
近几年,快递代收点和智能快递柜越多越多,让人不用因为家里无人收件而苦恼,但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家里明明有人,派件员却不愿送货上门。对此,相关专家指出,根据规定,如果派件员想放在代收点或快递柜,那么首先要征得收件人的同意,如果收件人不同意,则必须送货上门。“未来快递智能柜、代收点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但,送货上门是一个基本要求。”
不知从何时起,“收”快递悄然之间就变成了“取”快递。这一用词的细微调整,直观折射出某些微妙的变化。在快递柜遍布小区、物业代收成为常态的今天,传统意义上“快递送货上门”这一约定俗成的惯例已然被颠覆。或许很多人都从中得到了便利,不用再需要担心白天出门在外时无法接收快递,也正因如此,快件投递过程中某些司空见惯的不合规操作,并没有引发太多的质疑。不过,这一“存在即合理”的逻辑,终究是值得警惕的。
按照相关规定,“快递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如果派件员想放在代收点或快递柜,那么首先要征得收件人的同意,如果收件人不同意,则必须送货上门”。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派件员往往先把快递放到快递柜或代收点,才发短信通知收件人——若较真来看,这显然是违反业务程序的。
诚如我们所见,快递业的种种不合规操作,却得到了消费者极大的默许与包容,这着实是个有趣现象。原因无非是消费者天然的“怕麻烦”心态:不愿意被快递电话过多打扰;不愿意因派件员上门送货而暴露隐私。快递柜收件、短信通知等形式,客观上迎合了消费者和陌生人保持距离、维护私人空间的心理需求。而作为一种“交换”,消费者则接受了其间派件员的操作不规范问题。
考虑到现实中派件员的包裹数量和有限投递精力,默许这种不合规现象也许是一种无可奈何。但需要追问的是,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是否有明确的底线?消费者究竟会纵容、容忍其到何种地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派件员擅自将快递投放寄存柜,而未经告知提示之义务,已然造成了收件者支付“逾期费”等诸多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经济损失,事件的性质明显已不同。
就目前发展迅猛但仍缺少规范的快递行业而言,层层叠加到派件员身上的压力和风险以这种方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需要反思和改正的绝不是消费者的体贴程度。尽管相关法律规范所确立的程序可能并非最佳解决方案,但任何逾越规范、打折执行的做法,都需要把握尺度、守住分寸才是。如若不然,我们很可能遗憾地看到,本就泥沙俱下的快递行业,会继续又一段“下探”的过程。
- 7-21· 上半年快递业务收入超7000亿元
- 6-9· 快递新规实施在即:全链条治理引领绿色转型新赛道
- 3-31· 驿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递出库仪实测:1秒1件、0漏扫、免云存储
- 11-14· 拓宽消费帮扶通道助力乡村振兴
- 10-10· 开通消费帮扶信息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 6-13· 生产消费协同发力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
- 6-9· 全国快递行业坚持创新开发 让快递速度更快
- 6-9· 快递畅才能网购旺
- 5-27· 快递企业备战“618”:末端人力存压 最差时点已过或迎复苏
- 5-26· 广东消费援藏助力西藏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