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染料:古代染色工艺中,红色染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料多种多样,包括茜草、红花、苏枋等,这些植物染料在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诗经》中就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之止,戍彼地方。心乎爱矣,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描绘了古代女子采摘红色染料——茜草的情景。此外,《周礼》中也有关于染色工艺的详细记载,其中红色染料的制作和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秦汉以后本草学的发展,植物染料的生产和应用也日益成熟,红色染料在其中更是大放异彩。硫化染料成本低廉但含硫污染,正逐步被淘汰。北京耐高温染料加工
染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其性能和应用方式,即应用分类;二是依据其化学结构或特定基团,即化学分类。在化学分类中,染料被划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等众多类别。而应用分类则将染料划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等不同类型。此外,还有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等特殊类型的染料。染料的命名:由于染料种类繁多,为了满足生产和应用的需求,同时准确反映染料的颜色和应用特性,必须为每种染料赋予专门的名称。安徽分散染料厂家直销墨西哥胭脂虫红染料曾被殖民者大量掠夺运往欧洲。
近年来,为提高分散染料的功能和环保要求,开发了—些新染料,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符合Eco-Tex Standard 100要求的新型分散染料 这类产品主要有Ciba精化公司的Cibacet EL用于醋酸纤维及其混纺织物染色的系列染料;BASF公司的Dispersol C-VS用于聚酯纤维及其混纺织物染色的系列染料;Yorkshire公司用于醋酸纤维染色的Serisol ECF环保型分散染料;三井-BASF公司的Compact ECO系列染料;日本化药公司的Kayalon Polyester LW适用于聚酯纤维和聚氨酯纤维组成的混纺织物染色的系列分散染料;日本住友公司适用于细旦聚酯纤维染色的Sumikaron MF染料。
在结合方式上,染料通常是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原子,它们通过化学键与基材结合,实现稳定的着色效果。染料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先溶于使用介质,无论是分散染料还是还原染料,在染色时都经历一个从晶体状态先溶于水成为分子状态后再上染到纤维上的过程。因此,染料自身的颜色并不表示它在织物上的颜色。而颜料则可以是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无机颜料通常来源于矿物,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有机颜料则来源于碳基化合物,色彩更加鲜艳。古代染料多取自植物和矿物,如茜草和靛蓝,色彩持久且环保。
染料的发展与分类:1857年,英国化学家伯琴(W.H.Perkin)将其发明的苯胺紫染料推向工业化,标志着人工合成染料的诞生。以此为界,染料生产经历了两个阶段:1857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天然染料的提取与加工,而此后则进入了合成染料的生产与加工的黄金时期。全球范围内,合成染料的种类已多达7000余种,其中经常生产的有2000余种。尽管合成染料的历史只有160余年,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目前,我国遵循原化学工业部自1965年1月开始试行的《染料产品名词命名草案》,采用三段命名法来命名染料。这种命名法由三部分构成:冠称、色称和字尾。现代染料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环保技术,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北京耐高温染料加工
蜡染防染技术中,融蜡勾勒的线条较终呈现白色图案。北京耐高温染料加工
有机染料的发展史:1856年年只18岁的英国化学家Perkin发现头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天然染料在数量上、质量上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上煤焦油中发现了有机芳香族化合物,提供了合成染料所需的各种原料,同时四价碳(1858)和苯结构(1856)的理论模型的确立,使人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有机合成,上述几个契机促成了现代染料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北京耐高温染料加工